国内首个!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今天正式上线
6月10日,国内首个“实时、动态、鲜活”的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以下简称“上海数字体征”)正式上线,这也是今年上海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部门及社会大数据资源进一步向数据底座汇聚形成的新成果。
新鲜上线的上海数字体征,依托遍布全城的泛感知设备和千万级的城市治理“神经元”,构建实时、鲜活、多维、精准的问题发现机制和城市运行风险防范机制,依托数据和算法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综合研判城市运行态势,提升“一网统管”的精细治理能力和数字治理能级,形成集泛在接入、数据汇聚、预警预报、智能派单、依责处置、评估评价及应用示范为一体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上海数字体征全面赋能城市治理数字化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当下的热点议题,不少城市都在积极探索设立城市运行指标体系,但往往都面临着缺乏动态更新、缺乏时空关联、缺乏系统支撑、缺乏监督反馈等共性困难和问题。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介绍,上海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尝试从城市运行客观规律入手,从市民需求和城市运行的需求出发,在实践中研究构建超大城市运行体征体系,经过三年多探索,初步形成了“物联成网”、数联共享”、“智联融通”的城市神经元感知体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打通了全域数据,全面赋能城市治理数字化。
宏观层面,上海数字体征聚焦城市整体态势和趋势,将各项城市运行体征细分为55类1000多项指标,形成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泛感知神经元体系。依托“城市之感”,通过218类、1100多万个物联终端,每日采集包括水质、小区出入口安全、养老服务等在内的超过3400万条实时动态数据;依托“城市之眼”,基于算法库综合研判31万路高清公共视频采集的信息,实时智能发现消防通道车辆违停、下立交积水、严重交通拥堵等城市“堵点”;依托“城市之声”,以12345市民热线为基础,整合了环保热线、质量监督热线等27条热线,每天实时接听并处置近2.5万件市民诉求。同时110、120、119等,反映出民生急难愁等市民求助类数据资源信息也在系统中得到高效反应。在模型和算法的帮助下,上海数字体征能够对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实现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
中观层面,上海数字体征聚焦各区和部门,助力城运系统多维度、全覆盖管理。以16个区和各委办局管理需求为导向,横向贯通、纵向级联,汇聚分散在55个管理主体的198个系统、1050个应用以及TB级数据资源,注重时空域的有效关联和高频急难问题,实时监测城市区域范围和专业条线运行态势,对各类风险及时预警提示,形成“实战管用”的“应用风景”。这些数据在各级城运平台全面汇流、无界共享、全线打通,助力“高效处置一件事”。以浦东新区为例,依托全区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的有力支撑,浦东全量化纳入所有应用场景体征,并从中提取交通路况、景区客流、门急诊人数、水电气等最关键、最直观、最核心的35个体征,作为区平台重点监管内容。同时,科学运用阈值管理、颜色管理、闭环管理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强化问题感知和态势分析能力,从而能够实时、智能、精准地感知到浦东1210平方公里的城市“心跳”和“脉搏”。
再如徐汇区,系统梳理人、事、物、态、业等各种城市要素和态势,已初步构建涉及大民生、大市场、大建管、大安全四大板块的74个城市体征,全方位立体监测城市运行情况。例如,大民生-基本生活救助体征重点关注监护困境儿童、残疾人两项补贴、因病支出型贫困等特殊群体,在智能发现的同时形成工单,由区城运中心根据发现地点下发至所在居委,核实完毕后由相关街镇和区委办局进行联动处置形成闭环;大建管-街面事件体征汇集来自网格平台、智能车巡平台、汇治理等各类工单处置系统中的街面相关事件共320余项(包含“树木倒伏、人群聚集、道路冰冻”等重点特殊事件),能够集中反映城区各个时段、各个街面管理领域的基本情况。
微观层面,上海数字体征聚焦不同的管理单元,着力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有机融通数字新城、数字园区、数字楼宇等不同管理单元,如临港新城的临港之眼系统、上海化工区的数字决策系统、南京大楼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系统等多个创新应用场景,整系统嵌入数字体征系统底座,用以“观管”并赋能其“防”。同时,依托统一接口和开放性架构,在低代码平台开发和共享支撑下,归集更多基层一线爱用、受用的应用场景,注重城市管理的闭环,驱动社会面共建共治。
在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的云舫小区,有一段时间常常发生高空抛物事件,虽然小区里安装了摄像头,但也仅仅只能看见物体落地的那一瞬,谁丢的?什么时间丢的?完全无法获知。现在,通过安装高空抛物摄像头,可以运用抛物AI识别算法,精准判断出抛物来自哪一扇窗口。在市城运中心的指挥大厅里,大屏还可以实时调看云舫小区的高空俯瞰画面,同时在画面中以AR标签标注物联感知设备、建筑物等静态资源,后台对接实时数据,实时监测是否有异常情况。
两大核心功能助力人民城市建设
去年10月,市城运中心牵头,联合上海市“一网统管”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华师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产学研领域等20多个单位,在全市各部门和各区的支持下,组建“未来数字城市的运行特征和趋势研究”课题组。课题组聚焦数字城市运行规律和特征研究,先后进行了城市、运行、治理等相关国内外文献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综合调研,对上海市17家职能部门进行深度访谈,开展十余次领域专家深度交流和讨论。此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大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了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的系统开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级城市群一体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示范”支撑了数字体征底座的开发。
上海数字体征各项指标的设置来源于人群众的需求,坚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用户思维,同时充分考虑城市运行的科学、高效和安全,直面城市运行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场景开发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市城运中心介绍,上海数字体征是城市生命体运行的“智慧体检系统”,主要体现两大核心功能:
一是全面、实时、动态监测,每个时点的数据被采集、生成、上传、治理,对城市的生命体的感知正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数字体征重点聚焦城市的自循环系统(如气象信息、土壤质量、水质安全、垃圾清运情况等),聚焦城市中因人产生的流动指标(如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数据流、能源流等)、聚焦人的感受(如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指标,以及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等体现城市宜居宜业的指标项),进行实时、全面、客观地态势感知,认知、判断的空间按被放大,多能、全能的感知让城市真正成为了生命体、有机体。
比如,今年以来,市消防部门在市城运“一网统管”的框架内,联合多家力量,形成了围绕灭火救援、防火监督、高层建筑和大型综合体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的消防数字体征。其中有一些宏观的体征,比如年度警情总数、万人火警发生率、十万人火灾死亡率,这些指标从总体上反映城市消防的运行状态,对城市运行和城市建设规划有重要作用。也有一些微观层面的体征,如用于指导具体工作,如通过将相关的物联感知数据进行汇聚,形成建筑和场所的风险评估画像,帮助消防监督人员精准执法,实现早发现、早处置。
二是主动、预前、精准发现。每个市民、城市的每幢建筑、每个设备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彼此的关联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图谱。数字体征通过“城市之声”(随申办APP、12345市民热线及委办局现有的各类热线、人民建议、网络热点等)、“城市之眼”(公共视频)、“城市之感”(遍布城市的各类物联感知设备)等主动发现手段,研判城市运行的趋势和规律,提前发现城市潜在运行风险,精准给出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相关单位,助推数字治理手段精细治城。
在上海的街镇,和体征有关的应用场景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针对街面跨门经营、乱设摊、乱停放等市容乱象,浦东新区宣桥镇一改传统做法,以物联感知+智能算法+自动推送+末端处置,建立街面市容综合监管应用场景,安装智能发现设备,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主动预警提示。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问题发现和处置的效率,也减少了管理上对人力的依赖,不再是“管理人员口水说干,管理对象耳朵起茧”。在体征的赋能下,宣桥的市容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在全区市容环境测评中从原来长期处于“尚可”进入“良好”档次。
下一步,上海数字体征将继续聚焦城市的“人、物、动、态”,梳理内在关系,强化“物联、数联、智联”的底座能力,不断加强信息分析、智能研判、全维认知,为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