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站在海拔3070米的斯米村看花节平台,望向脚下层叠的梯田,我心里就翻涌起过去几年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春风拂过,雪山见证,斯米村的藜麦田泛起翠绿波浪,牦牛脖铃的声音阵阵回荡。深吸一口山间清冽的空气,这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29所驻村工作队员的汗水与坚守,业已融入到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温度里。
斯米村
科技为笔,绘就平安画卷
2023年8月,我来到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山里驻村的第一课就是安全。在地广人稀的山村,必须时刻防范高山林草火灾和各类地灾的风险,才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底线。
传统的轮值巡山耗费大量人力,而且无法做到24小时保障,漏洞颇多。29所充分发挥自身产业技术优势,为木尔宗乡定制开发了“龙角泉”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对森林草场火灾和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和预警,并可在常规通信完全中断的极端情况下,实现应急通信和救灾指挥,同时还具有乡情村况信息化管理的功能,既为木尔宗乡筑牢安全屏障,又有力提升基层一线管理效率。为了让这套系统不断完善,发挥最大效能,29所启动了“龙角泉”二期工程,对系统进行迭代升级。以算法优化为主的二期工程完工后,系统从“能用”向着“好用、管用”迈进了一大步。
新系统上线培训那天,老巡山员南甲头盯着手机APP上实时跳动的监测数据,高兴得连连点赞:“这个系统太好用了!是真起火了还是老百姓烧火做饭冒的烟子,随便人在哪里,拿手机点一下就看得清清楚楚。”系统把数据补充完整后,全乡的人口、资源等基础数据一清二楚、一目了然,让村务管理从“摸黑走路”变成“心中有数”,成为数字乡村“网格化”管理的好帮手。如今,“龙角泉”寓意的圣洁安康、富庶祥和,在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正一点点照进现实。
工作人员在升级“龙角泉”林火监测摄像头
产业为犁,耕出致富新路
斯米村有三百多亩耕地,历史上一直是嘉绒藏区的粮油主产地,但由于青稞、小麦这些传统作物的收入有限,农业发展距离产业振兴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帮助村民从土地里刨出更多的收入,是每一位驻村帮扶干部必须考虑的问题。
藜麦耐寒、耐旱、耐盐碱,可在高海拔的贫瘠土地生长。2021年,29所在四川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首先在腾古村启动了藜麦种植项目。免费发放种子,请专家驻村指导,提前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驻村工作队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为参与试种的村民打消顾虑,藜麦,这种新兴的作物,逐渐在木尔宗乡扎下了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藜麦项目从腾古村逐渐扩展到周边多个村,2024年全乡播种面积达35亩,比2023年扩大了20%。秋收季,五色的藜麦穗压弯枝头,亩产200余斤、每亩纯收入2000余元的账本让全村沸腾,撂荒地重生为“黄金田”。2025年截至目前,全乡播种面积超过110亩。产业振兴的希望种子,播撒在阳光灿烂的高半山上。
秋季,斯米村藜麦丰收的美景
人才为基,厚培振兴力量
“建强基层组织”是驻村工作的重要职责。2024年,经多方征求意见,并通过实际工作加以考察,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书记锁定了两位青年同志,将他们作为后备力量重点培养。
经过明确培养目标,制定详细培养方案,以及在村情实务中加以实践锻炼,两位后备干部逐渐成长。他们在春耕备耕运输化肥农资等工作中,总是带领村民冲锋在前,展示了自己的责任担当。2024年夏季汛期高峰时,他们又主动克服困难,为大家奔走,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房前屋后严加巡查,守护广大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换届时,斯米村党支部在研究方案时,放心踏实地将两位青年同志写入了改选名单,得到了广大村民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认可与支持。
同心为桥,筑牢振兴根基
在藏族同胞占比99%的斯米村,我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心贴心”,老百姓有什么困难,驻村工作队就应该着手解决什么问题。
驻村工作队搭设电商平台,帮老乡们卖土特产,2023年和2024年,斯米村土特产的销售额均超过2万元;针对牦牛走失情况,联系技术专家加快优化“牦牛卫星定位系统”,让村民在家中就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掌握冬季牧场上牦牛的运动轨迹;在乡中心小学设立“云朵奖学金”,鼓励孩子们依靠勤奋学习,为自己插上远飞的翅膀;定期走访高龄老人、困难家庭,在家常闲话中收集民生诉求;在火塘边开办“农牧民夜校”,教技术、讲政策……两年多来,20余件民生难题的解决、百余次重点家庭的走访,让驻村工作队成了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今天,“龙角泉”系统静静守护着村庄的安宁;梯田间,藜麦苗在明媚阳光下正奋力拔节;校舍里,朗朗的读书声在山谷间回响飘荡。我常想,乡村振兴既是时代的宏大叙事,又落地在无数具体的细微瞬间。它是科技兴农的脉冲闪烁,又是产业萌芽的破土而出,还是新生力量的成长传递,更是同心联情的温暖相拥。
若你问我驻村的幸福密码是什么?我会指向村委会那面飘扬的国旗,指向藜麦田里劳作的背影,指向守护一方的“龙角泉”监测塔……那是由驻村工作队共同写就的答案,用科技唤醒土地,用真心贴近民心,让高原的每一朵格桑花,都绽放出时代的芬芳。
(来源/29所 李东明)